问鼎娱乐下载链接入口 深度|运动APP“魔咒缠身”?如何突破误区谋求发展?
即便是阖家团聚的传统端午节,也挡不住用户的运动热情,他们随身携带手机或可穿戴设备,对着运动环境大喊:“我要跑十圈”。
上面的场景,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,比起平时,根本就不算什么。每天在公园跑完五公里,在手机上查看配速和消耗的热量,然后回家跟着运动APP视频做腰腿瘦教程,OK,分享到朋友圈——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。
是什么原因让碎片化的休闲运动变成用户的常规运动?答案无疑是互联网创业公司锁定了用户对品质生活的需求。虽然中国体育创投元年已过,但全民体育的热潮并未消退,马拉松的火爆带动了整个跑步圈产业链的飙升,促使体育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一再升级,引发巨大的市场需求。
网商嗅到了资本的气息,开始发酵。随着互联网+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,体育类APP如春风般涌现,吹来一片新的蓝海市场。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,就会出现成千上万个APP。体育类工具繁多,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个人健康数据:乐动里、东东
跑、走:咕咚、月跑拳
视频教程:FitTime、Keep
O2O健身服务:同城健身训练、按需健身训练
重点行动:Abs Ripped、Daily Yoga
运动社交类:外出锻炼、预约锻炼
现有的APP几乎覆盖了所有体育运动类型,而备受资本青睐的体育APP也迎来了自己的爆发年。然而,行业过热发展之后的道路,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。
体育应用无法摆脱同质化的魔咒
APP市场有个魔咒——同质化,体育APP也不例外。虽然各大企业一直在尝试进入不同的细分领域,但当大量创业者涌入这个过热的行业时,同质化就成了必然现象。即便是在细分领域,同质化现象也蔓延开来。在用户接触新鲜事物一段时间后,如果APP没有可持续的特色和创新功能,就很难获得用户黏性,甚至可能放弃使用。
当产品同质化的时候,创业公司能做的就是突破。因此,产品迭代运动开始了。迭代的节奏很重要,每次版本迭代都要根据产品规划、用户规模、市场环境等来确定要改进哪些功能,并一步步探索。
迭代不是复制或抄袭。如果你看到竞争对手的产品有很棒的功能,你就会迅速将其复制粘贴到自己的产品中。这不仅不能体现你的核心价值,还会让产品看起来像一个噱头。
正因为如此,用户至上的原则被破坏,功能过于全面,失去了原有的宗旨,原本核心的品牌被分散。Keep 就是如此,从最初纯视频教学到社交再到现在的智能化,迭代周期是小版本 7 天,大版本 15 天,最终出来的产品就是一个没有核心定位的花哨产品。
那么,创业公司就有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:如何迭代开发自己的功能,让用户兴奋,让同行钦佩?
单纯靠功能吸引用户,粘性不可靠
运动类APP最早最基础的功能就是运动数据记录(定位+数据记录),这曾被引为创业公司的“初衷”。但“初衷”已经发生改变,运动类APP目前的现状是:同时使用十个APP问鼎app官网下载安装问鼎娱乐官网下载,运动后得到的结果是十个不同的数据。
我明明跑了3公里,APP却只显示2.3公里;我明明数了3000步,计步器却只显示2700步;我在公交车上只不过是颠簸了几下,却多走了几步……APP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被指不靠谱,直接影响用户的心情和使用——这也暗示着另一个问题:如何增强用户粘性将至关重要。
运动类APP远没有微信、微博那样的用户黏性,这是因为它们最早的成功和吸引用户往往基于单一、非常具体的垂直功能,比如视频课程教育、计步等,这些功能技术性非常强,没有很强的留存属性。最后为了留住用户,产品加入了最直接的互动属性——社交。这个属性属于大众技能,所有产品都可以加入,以至于泛滥成灾,失去了定位的关键。
其实,用户粘性是否可靠是多维度的:品牌故事讲得怎么样,未来趋势是否吸引人;产品特色,是否有可持续的服务能力;社群运营能否打动用户,将其升级为死忠粉;用户留存的意义何在?他们在为平台提供价值的同时,是否也能从平台获得价值?
这一切的组合才是增强用户粘性的关键,而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技术功能。
体育应用沦为僵尸应用 商业模式亟待突破
创业公司在思考产品如何突围、如何留住用户之前,还必须思考如何生存下去。
体育类APP市场潜力巨大,但也需要生存。目前体育互联网公司的现状是,绝大多数尚未实现盈利,少数已经开始盈利的公司也尚未形成良性循环。狂热的资本市场提前迎来寒冬,融资愈发艰难。仅有少数几家受到投资人青睐,大量体育类APP在开始盈利之前还未见到春天。尤其是不少APP一诞生就成了“僵尸APP”,这种占据全民休闲时间的工具似乎正在走向末路。
这时候,创业公司会静下心来,开始思考如何商业化。
过去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和实用应用的变现方式大多是通过广告,当用户量积累到一定基数,形成一定规模时,广告收入非常可观,那么体育类应用是否也能通过广告变现呢?
咕咚等以体育社交为主要特色发展起来、用户活跃度较高的体育类APP开始实现广告变现。然而,想分一杯羹的同类产品实在太多,且替代性极强,以至于企业选择的投放渠道越来越分散,最终获得的收益也会越来越少。同时,广告规模和大小越大,越有可能牺牲用户体验。如今,部分用户开始抱怨一些知名APP的弹窗广告影响了用户体验。可见,广告这种盈利方式在没落的同时,似乎也不稳定、难以持续。
除了广告之外,体育应用本身衍生的智能产品也是一种变现方式。
在戴个手环就能测速度、测心率的时代,可穿戴设备+APP+云端数据的模式也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空间。但它的价值空间前提是行业早期、产品创新可持续。早期咕咚手环尝到了赚钱的甜头。但现在,可穿戴设备产品遍地都是,甚至出现了一批烂货、街货。在扰乱市场的同时,也在降低正规企业的市场意愿,一些承受不住压力的企业纷纷倒闭、回归本源。
智能产品的热销也让企业开始思考体育电商的模式
Keep在4月发布的3.0版本上线电商功能,从最初的移动健身工具逐渐转型为运动平台。自此,运动类APP才真正开始试水商业化变现。根据笔者的调研,运动用户对相关产品的需求是天然的,而且需求量不小。随着测试的不断深入,Keep推出自有品牌的运动装备只是时间问题。不过要想完成电商化,Keep还有两大难题需要解决:Keep的电商形态还比较单一,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案;运动用户与电商之间的关系转化还未完全打通,中间缺少链条导购。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难题,Keep的变现就会加速。
另外,健身房模式也不错,类似热健身,通过线上APP功能、教学课程等吸引用户,再转化为线下消费。这是最直观的变现方式,但也存在问题——难以摆脱传统健身房的影子:
1、经验丰富的教练员招募难度大,高薪也难以扩大规模;
2、价格成本高(场地费、人员费用、器材等),难以保证价格合适,难以突破传统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制;
3、精品课程服务能力难以创新,机制仍与传统健身中心相同。
也有人问,运动类APP就没有简单的商业模式吗?其实是有的。最简单的就是Premium模式,在国外非常流行。比如Runkeeper采用的是按月付费;Runtastic推出了Pro版APP,一次性购买即可。这种模式在国外是最简单的,但在国内很难,就是因为“免费”的互联网逻辑害了企业。还有一种模式叫外部数据匹配模式,当一个运动类APP的用户数据足够强大时,可以和其他公司、产品对接问鼎娱乐下载链接入口,帮助双方在盈利的同时拓展用户数据源。不过这种模式还在早期尝试,还有待观察。
体育APP行业即将迎来洗牌,当下互联网+体育的风潮越刮越猛,创业者越要冷静思考未来。转型在哪个阶段、如何更好实现商业化、如何统筹线上线下运营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企业在实践中去探索,毕竟蛋糕虽大,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尝到它的美味。
我要评论